「E」起來閱讀

  只要是北小同學就一定知道「哈書單」,只要讀過一本書就可以寫出簡短的「最愛句子」,因為句子很短所以一張哈書單大概可以記錄10本左右的書籍內容(包含日期、書名、最愛句子與「見證人」),累積哈書單到某個數量就變成哈書小碩士、小博士。資訊工友郭老師的孩子也都寫了很多哈書單,從低年級像蚯蚓般的注音文到中高年級端正的國字,呈現出不同學級在閱讀深度與寫作上的變化,也看出需要改善之處。
  某天,突然想到來個書包大突擊,希望從中獲得那身為老師卻始終無法執行且不見容於當今教育現場的小小權利,隨手從家裡小朋友書包中取出「哈書夾」,馬上掉出幾張糾結、對摺再對摺的哈書單,紙上的蚯蚓字看起來像在責備到底是誰害它的頭咬到了尾巴。老兄:其他的哈書單呢?郭小朋友以流利的台語回答:拿去ㄠ發行機...飛去啊。*$@&$,這下子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週一晨會裡幼兒園報告修德樓有同學丟下紙飛機的那個傢伙就是你,難怪前幾天他一直跟我說:「爸爸你看,咻...咻...,它轉轉轉就掉下去了,而那天我只淡淡地說:「很好,它掉下去是應該的!」
  有誰會留著哈書單?有誰可以告訴我上上週你讀的書籍片段?甚至只要一點點記憶就好。有時我會故意指著哈書單中的某本書說:「郭小朋友,你可不可以告訴我這本書在講什麼?為什麼這個句子是你最喜歡的?那隻蟲長什麼樣子?為什麼他這麼怕黑?」,郭小朋友會回答:「嗯...啊...哦...」,也僅此而已,然後轉身跑掉去玩他的寶貝小車車。我想了想,別說是小朋友,就算是自己大概也很難回想起幾週前我讀了什麼書以及其中的經典句子吧,加上幼兒在閱讀多以圖像式記憶,想要從哈書單中喚醒他的記憶還不如喚醒我自己。就這樣有了這個系統,它有幾點好處:
1.可上傳書籍圖檔、錄音檔與影片
  紙形哈書單僅有文字敘述功能,本系統另可上傳圖檔、錄音檔與影片檔,操作方式也很簡單,就是拍照、錄音或錄影後上傳,若有Android則安裝郭老師寫的APP可以加快速度,基本上就是掃瞄書籍條碼然後上傳圖片,圖片不一定拍攝自書籍內頁,若是低年級可以用APP畫書中的人物或以自己的方式隨意畫一張圖,似創作般自由。很棒吧,沒錯,可以上傳錄音檔與影片,可以籍此訓練幼童說故事能力與表演能力。
2.可寫句子,而且不限長度
  紙的哈書單有字數限制,幼童因習字關係字寫起來大小不一,或者中文字混著注音,看起來有時爆笑有時困惑。在此就沒有限制,而且隨時可修改句子內容。經實驗結果,剛入學小一對注意已有很大的興趣,雖然看不懂國字,但仍能依照書本注音從平板上找到正確的注音並完成選字。
3.像Facebook般互加哈書友
  有時我會問郭小朋友:「你們同學都看什麼書?」,答案永遠是「毋知影」。說的也對,誰會去看同學的哈書單寫什麼?玩都來不及了。本系統可以秀出好朋友的哈書內容並從中看到同學寫什麼句子、畫什麼圖、或說些什麼。全校老師皆可加入好友,學生可以加老師為哈書友,反之亦可,全校一起來閱讀。當然更歡迎家長一同參與,只要輸入Facebook帳號即可操作本系統,叫孩子閱讀不如身教式的一起閱讀。
4.可留言對話
  所有人都可以針對別人的文字、圖形、錄音與錄影進行互動討論,只要保持良好的資訊素養即可。記得,只要短短一句鼓勵的話,皆能鼓舞學童自信心,提昇閱讀行動力!
5.匯整某本書的觀點
  本系統附加功能就是可查看書友對某本書的觀點,這是紙形哈書單所無法達到的。在此你可以看到許多人對同本書的不同觀點,從而學習尊重他人意見。

  經三隻小豬實驗發現,愈小的孩童參與率最高,幼稚園階段其實就可以使用,想當然爾需要家長在旁陪同操作,不僅培養親子關係也能達到學前閱讀效果,很棒!低年級已學習注音與部份國字,自行操作起來大概就跟吃飯一樣簡單,訓練二次即可上手,沒什麼困難,過程中為了操作平板還會故意幫幼稚園階段的妹妹打字哩;但高年級就顯得較興趣缺缺,這可能跟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有很大關係,這很值得家長留意,閱讀真的非常重要!
  就像讀書會一樣,最初研發的基點在於提高孩童的閱讀時間與記錄下到底讀了什麼,無論是讀什麼書,小說漫畫書皆宜,也不用讀完整本書就可寫下心得。閱讀是自由、快樂、無目的且無負擔的思考過程,閱讀的人隨時可選擇想要獲取什麼知識內容,選擇不同方式記錄下閱讀心得,因此,你依舊可以使用紙形哈書單寫下心得然後再去換獎狀,自由的、隨心所欲、無壓力且盡情地閱讀吧!本系統僅是你的選項之一。以上是資訊工友郭老師的觀點,不代表學校觀點。

個人作品

  學習過程中總有許多不同樣式的作品,從最早的幼稚園時期塗鴉、低年級的積木組合到高年級的油畫,其實還有書法、雕刻、板畫、紙黏以及由超商換來的小小積木創作。保存這類創作是個大問題,有誰還留著上個禮拜隨手組合的積木,也許是條船、一棟大樓或者是需要更深層次構圖的巴洛克建築,當家長興奮地向好友例舉家裡這個小天才如何地多才多藝的同時,網路上卻搖旗吶喊「有圖有真相」,我哩咧,拿不出證據吧!
  很早就想寫個以照片為主的記錄系統來保存孩子的學習作品,數位記錄對隨時可抹去重來的創作特別有用,例如家裡那個小男孩總是組合完積木後張大眼睛對我說:「爸爸你看!」,很明顯地你一定要回答:「你好棒!」,緊接著孩子在下一秒開始發射火炮將積木整個推倒後開始手舞足蹈高興莫名。身為人父的我,孩子這類型創作總是僅能在回憶中不斷挖掘然後再次回填記憶直到得了失憶症為止,幸好完成了這個記錄系統,個人相信它一定可以治療多數家長對孩子作品的失憶問題。

「夢」的記憶

  睡著後能夠作夢真是太棒了,我經常這樣想著,但有人說卻說常作夢代表壓力、過度緊張、日有所思等諸多與身體警訊有關的健康問題;假如這是真的,那麼相反的,若一個人很少作夢是否表示它的身體根本沒在運作?這就有點好笑(若是真的,大概連大腦都沒在使用)。「作夢」是我睡眠八小時中最喜歡的項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舉凡現實生活中無法被滿足的內容與情節在夢中皆可無阻礙地實現,甚至超越現實直逼科幻程度,它是具有療癒作用的(不知食衛署看到這個會不會請我喝咖啡)。
  我愛作夢,因為夢的元素多樣、題材廣泛,演員生動而活潑、劇情比八點檔更加撲逆迷離,飛可上天潛可下地,深達永恆宇宙,簡直神力無邊,凡人無法擋,活著不作夢更待何時。那麼你記憶中最久遠的夢是什麼時候?內容是什麼?印像最深刻的「夢」想必有駭人情節,有時來個惡夢讓你心跳異常突然驚醒也算是增加一點生活樂趣。現實生活中無法感受到或者想要達到的驚天動地事情全部都可透過夢境加以實現且過度渲染,白天的壓抑從夜晚中獲得抒發而重點是沒有人會因此受傷,包括你在內,這種天大的好事怎不令人心動神往呢?
  「夢」也是創意的開端,某種夢中奇異裝置幾年後說不定就會上市,就連賈伯斯也不得不佩服,我甚至懷疑iPhone就是這樣來的,也許古埃及人將夢的內容畫在岩石上而成為今日的壁畫,金字塔也不是外星人建造而是法老王夢的實現。奇怪的是我們能分享閱讀心得與今日見聞,但為什麼很少有人彼此問說:「你昨天夢到什麼?」,這很重要嗎?是的,因為我認為夢中隱含未來無限可能,藉由夢的分享說不定能啟發困擾某位發明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數學問題,透過分享相似的夢境後你可能跟對方說:「原來夢中那位倚橋陷入深思中的人就是妳!」(我知道有人笑說這簡直是60年代把妹手法,事實上我也是這麼認為),你會發現不同人的夢境竟然可以相互連結,是事實還是科幻?誰知道呢?從今天起開始分享「夢境」吧。

回北小最愛閱